江南春意盎然,昆承湖波光粼粼。2025年3月,常熟理工学院正式更名为苏州工学院,这一变革不仅标志着校名的更新,更象征着学校与地方发展同步,实现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的战略升级。自1958年苏州师范专科学校设立以来,历经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直至2024年荣获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所根植于江南大地、拥有67年历史的高校,凭借不懈探索与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部立足地方、服务江苏、影响长三角、贡献全国的辉煌发展历程。苏州工学院已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认可的合格评估与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试点单位、国家教育强国项目规划高校、国家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建设高校,以及国家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如今,学院以全新的面貌重新起航,正踏入发展的崭新阶段。
六十七载弦歌不辍 万千桃李薪火相传
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位于苏州盘门,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此。学校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合并与扩展。1989年,常熟职业大学与苏州师范专科学校合并,共同组成了常熟高等专科学校。随后,2001年,江苏省人口学校加入其中。到了2004年,学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常熟理工学院。最终,在2025年3月,学校再次更名,正式定名为苏州工学院。
历经67年的办学历史,该校在苏州落地生根,于常熟设立校区,积极践行省市共建的办学模式,成功实现了从以师范教育为主向以理工教育为主的转变,并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重大跃升。学校培育了超过12万名各类人才,他们既包括教育战线的辛勤耕耘者,也有科研领域的尖端人才;既是企业管理的骨干力量,也是工程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既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也是国际交流的文化桥梁。这些校友在各行各业深耕细作,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自200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以来,该校在“立本求真、日新致远”的校训指导下,明确了“以质量为基石、打造特色名校、强化人才队伍、繁荣校园文化、拓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策略,弘扬“抵制平庸、追求卓越,勇担重任、勇于突破”的校园精神,坚持“强调通识教育、紧密结合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原则。学校始终将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作为核心目标机械电子工程硕士排名,集中精力推动进步,脚踏实地追求卓越,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学科专业协同发展 人才培养多元创新
苏州工学院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强调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紧密贴合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成功打造了电子信息、高端装造、高端纺织、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学科集群。同时,学院致力于培育地方(行业)亟需的学科领域,构建了一个以工学为支柱,理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此外,苏州工学院拥有江苏省重点学科7个,其中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三个学科更是跻身全球ESI学科排名的前1%。
学校将专业建设作为核心,致力于构建具有鲜明特色、与市场需求紧密相连的专业体系,旨在培育具备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专业建设以产业发展的前沿为导向,紧密跟踪市场需求,持续优化本科专业建设的长效机制,致力于打造专业的优势和特色,显著增强专业的质量和内涵。我们致力于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专业群与产业群相衔接的专业建设格局,并努力构建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基础专业与应用专业协同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学校目前设有52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工学类专业占比32个,并拥有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此外,学校设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9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7个省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以及3个省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2.0试点专业。同时,有13个专业通过了教育部认证三门峡市农机农垦发展中心,另有2个专业获得了ACBSP国际商科认证。
学校致力于研究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背景的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致力于构建顶尖的应用型人才培育平台。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在过去五年里,学生团队在“国创大赛”、“挑战杯”以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竞赛中荣获了超过1100个奖项。该校成功跻身“全国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全国百强行列,且在“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五年累计排名中名列前茅,更是在过去两年中,稳居全国第三、江苏省第一的显赫位置。
产教融合深度推进 名城名校融合发展
苏州工学院秉承“地方特色、实用导向、开放包容”的办学理念,扎根苏州、致力于服务江苏、为全国作出贡献,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学院深化与苏州市及常熟市的省市级合作和校地交流,通过实施“省市共建”项目、推广“现代产业学院”模式、加强“产学研用”结合、执行“企业研修”计划等措施,推动校地间深入互动、产教融合全面升级、校企合作广泛开展。在深入探索创新技术的应用研究、着力培养创新人才并加以汇聚、以及推动高新技术成果的孵化等方面,我们持续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水平,致力于全方位打造校地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学校针对地方的传统主导产业、战略新兴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设立了全国首个电梯工程教育机构、全省首个光伏科技教育机构,并设立了涵盖纺织服装、人工智能、医药生物技术、智能制造、声学技术、应急管理、电子商务以及智能网联汽车等十个与现代产业人才需求紧密对接的现代产业学院。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有1所,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则有4所;此外,还有1个省级产教融合重点基地建设点,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首批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所和产教融合示范基地1个。应急管理学院荣幸地成为教育部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项目的试点单位,而产教融合系列质量工程项目在全省高校中排名首位。
学校以推动区域关键产业新型生产力增长为核心,加强产学研结合,增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学校携手共建了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区,拥有1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和7个分中心,以及60多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在近年里,学校承担了27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470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机械电子工程硕士排名,荣获80多项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的科研成果奖项。承接了超过4500个横向委托项目,累积授权发明专利超过1300件,其中转让了500多件,还参与了12项各类国家标准的编写。同时,获得了包括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人文社科校外研究基地、省社会科学科普基地、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在内的22个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的认定。
国际交流开放共赢 合作办学赋能未来
苏州工学院持续深化与海外院校及跨国公司的交流合作,实施了一系列多元化的合作计划,致力于在人才培养、师资互访、文化交流以及国际产学研结合等多个方面寻求国际合作的创新模式,共同塑造学校的国际化品牌特色。
学校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不遗余力,已与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日本、芬兰、新西兰、韩国在内的10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友好关系,并共同开展了本科双学位教育、学生交换、本科直读硕士以及寒暑假期间的短期工作坊等多种合作项目。该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携手实施“2+2”学分互认的本科双学位项目,并成功入选2024年江苏省“郑和学院”立项建设的行列。
学校借助国际化的合作教育项目,主动推行教师交流项目,每年挑选10至15位教师前往海外合作学校进行学术交流和深入研究,并且欢迎外国教师来校授课或参与研究合作。借助教师间的互访以及外籍教师的引入,学校致力于构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团队。此外,学校还通过建立友好院校关系、友好城市关系以及互访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各类交流与合作。
学校致力于开拓国际产学研结合的新途径,努力构筑中美产学研结合的新平台,并于2023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美省州大学产学研融合发展论坛。此外,学校还担任了中美省州产学研融合联合会的牵头单位。在论坛上,学校创新性地提出了“国际产业学院”的概念,并成立了包括中美材料科学、中美智能制造、中美绿色与健康食品在内的三个国际产业学院,从而开创了国际化教育的新模式。学校凭借新材料、智能制造、大数据处理以及生物医药等关键产业优势,与美、英、日等国的多所高等教育机构携手,共同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成功合作研发出近百家科研成果。
学校立足于新的历史阶段,正式发布了《苏州工学院使命愿景红皮书(2026-2035年)》,明确表示将继续深入地方,推动融合发展,致力于为江苏省的现代化产业布局以及苏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支持。学校计划在产业需求导向的坐标系中重新规划自身的发展路径,并全力以赴打造一个绿色、智能、安全的新型工业大学。学校致力于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力争成为在苏州地区有所作为、在长三角区域占据重要地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领军高地,同时,在推动江苏及长三角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及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贡献出更为突出的力量。(严妍)
禁止对专有名词进行修改,且不得插入任何英文单词。只需提供改写后的句子,无需复述原句,无需换行,无需任何解释。
- 2025-07-09 荆州市机械电子工业学校综合实训楼房屋鉴定项目,你符合资格吗?
- 2025-07-09 疫情影响下技能高考推迟!荆州6346名中职考生如何备战?
- 2025-07-09 邯郸市仪器厂:从黑白铁作坊到高端精密仪器制造?这段历史你知道吗
- 2025-07-09 重庆铁路学校专业咋选?2020年热门专业你知道几个
- 2025-07-09 世界无烟日聚焦保护年轻人!电子烟危害几何?你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