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硅谷孕育出的电子制造巨头伟创力,一度成为全球制造业的典范,它携带着“世界工厂”的荣耀踏入中国,与富士康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然而,这家曾经占据华为40%代工业务的巨头,在短短数年间却在中国市场遭遇惨败,其工厂被迫低价出售,订单量归零,最终成为了业界的一个笑谈。
而它的陨落,意外为中国企业比亚迪铺就了一条崛起之路。
背靠华为,称霸代工业
1987年,伟创力顺应改革开放的潮流踏入我国,并在深圳设立了首个代工厂。
当时,我国的制造业尚在起步阶段,伟创力凭借其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迅速在市场上占据了有利位置。
之后它与华为合作,更是站稳了市场。
华为在那个时期,手机年销量高达2.4亿部,正猛烈地冲击着国际市场,其销量甚至曾经超过了苹果和三星。
伟创力与华为之间的联系,犹如富士康与苹果的关系,华为提供订单互助县树人高级中学,伟创力承担生产任务,两者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华为每年向伟创力输送的销售额高达25亿美元,这一数字占据了伟创力总营收的十分之一。
伟创力凭借这种合作稳居全球代工领域的第二位,甚至在2019年华为手机的全球销量攀升至第二时,业界普遍预测伟创力有潜力超越富士康。
可这样双赢的局面伟创力电子科技怎么样,却随着美国的一纸禁令改变了所有。
一纸禁令
2019年5月份,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公司纳入所谓的“实体清单”,此举导致美国企业不得与华为展开任何形式的合作。
众多美企保持沉默,唯独伟创力迅速作出回应,在禁令生效短短三天后,便主动终止了与华为的合作关系,并且扣留了华为价值高达70亿元的设备与材料。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伟创力以“恪守美国法规”为借口,拒绝华为收回其物资,迫使华为不得不出动150辆卡车,在珠海的工厂外围形成了长达6公里的车队,强行将货物运走。
华为对此事件感到极度愤怒,经过三个月的等待,华为果断将伟创力从供应链中剔除,并将相关订单转移至富士康与比亚迪手中。
伟创力失去华为合作后,资金链迅速出现问题:2019年,其净利润大幅下降达61%,长沙的工厂在未正式投产的情况下就被比亚迪收购,而珠海的工厂则以极低的3.68亿元价格出售给了广东领益智造。
曾经遍布中国的代工帝国,就此土崩瓦解。
伟创力的决策看似服从政治,实则暴露了其商业短视。
作为代工厂,我们的核心使命是服务于客户,而非盲目选择立场。然而,我们过于看重美国市场的“忠诚度”,却未能充分认识到中国产业链的强大韧性。
比亚迪的“捡漏”
当伟创力仓皇退出时,比亚迪悄然接盘。
外界对比亚迪的了解多集中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然而,鲜有人知晓,其实它的代工业务早已深入到全球的产业链之中。
比亚迪的工厂内,不仅生产手机零部件,还涵盖智能手表,乃至无人机和机器人,堪称消费电子领域半壁江山。
比亚迪接手了伟创力长沙的工厂,随即对生产线进行了快速调整,在短短三个月内便成功实现了华为手机的批量生产。
王传福董事长曾坦率表示:“华为手机绝大多数系我国自主生产。”此言非虚。
2021年,比亚迪的代工业务收入达到了864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占据了公司总营收的40%份额,使得比亚迪成功超越了伟创力,跃居为全球第二大手机代工企业。
比亚迪的兴起并非巧合,在早期便对半导体、电池、电子组装等整个产业链进行了战略部署,从而赋予了其“一站式”代工的强大实力。
伟创力遭遇政治风险,导致客户纷纷离弃,而比亚迪凭借其本土化战略和快速应变能力伟创力电子科技怎么样,成功赢得了华为等众多企业的青睐。
伟创力的背离,不仅为比亚迪提供了取而代之的良机,更使华为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华为在供应链去美化方面动作迅速,历经物料被扣、芯片供应中断的困境,这使得华为深刻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由自己牢牢掌控。
自那时起,华为海思的芯片技术、鸿蒙操作系统以及昆仑玻璃等创新成果相继实现重大突破,而Mate 60系列则以超过90%的国产化比例强势重返市场。
我国制造业正逐步摆脱对代工的依赖,朝着自主创新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比亚迪、中芯国际、京东方等企业积极跟进,共同打造了一个完善的国内供应链体系。
伟创力在失去中国市场后,其营收不断缩减,到2023年已降至全球第三的位置,曾经与富士康并驾齐名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
商界的生存法则: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政治站队的代价远超想象。
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在积极配合美国对中国实施的技术限制措施的同时,也在我国境内增投了高达7.2亿元人民币的新能源项目。
高通一方面积极游说美国政府放宽对芯片的管控,另一方面与小米、vivo等企业达成了一系列重大合作协议,这些企业的做法,从本质上来看,是对市场规律的顺应与让步。
伟创力的失误在于,他们将商业竞争误当作政治上的投名状。在决定扣留华为的物资后,他们不仅失去了客户,还丧失了中国企业的信任。在这样一个“随时可能背叛”的伙伴面前,没有人愿意与之展开合作。
伟创力的落败,完全就是自作自受。
结语
在全球产业链的激烈竞争中,技术、成本和效率虽然表面上看是关键因素,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企业是否能够与国内市场保持同步,实现和谐共鸣。
中国的广阔消费领域、健全的工业链条以及迅猛发展的创新环境,正逐步改变着全球制造业的版图。
面对美国试图通过政治途径对中国的科技企业施加压力,比亚迪等企业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供应链的强大抗风险能力,始终根植于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基础之上。
而那些背离市场规律的企业,终将被时代抛弃。
参考资料
- 2025-07-05 2011 年 8 月 25 日到 27 日!近 400 家企业齐聚西安电子展?
- 2025-07-04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招生章程大揭秘?这些要点你知道吗
- 2025-07-04 教育部政策优先!这所学校2025硕士招生简章要培养啥样人才?
- 2025-07-04 2025年6月20日!113#厂房3楼装修项目咋回事?速看
- 2025-07-04 瑞佩尔科技究竟能为维修领域带来怎样超乎想象的专业服务?